[264] 二十年的經驗值多少錢?
有一台價值一千萬的機器故障,工廠請來一位資深工程師協助檢修。他什麼話都沒多說,走到機器旁邊,觀察幾分鐘,從工具箱裡拿出螺絲起子,輕輕地調整了一顆幾乎沒人注意的小螺絲。幾秒後,機器重新運轉如常。
工程師開出一張十萬元的帳單。老闆當場傻眼,大聲咆哮:「你只動了一顆螺絲耶,就要十萬?這是搶錢嗎?」
工程師冷靜地回了一句:「螺絲只值十塊,但知道哪顆該轉,值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塊。」
這個故事很多人聽過,但大多數人聽完只會笑一笑。因為他們從來不是那個開帳單的人。
我們活在一個對「產出」斤斤計較,卻對「知識累積」視而不見的社會。大多數人只看得見結果,完全不想理解過程。他們習慣用「這東西做起來很快嘛」來估價,卻忘了問「為什麼你能做得這麼快?」這就像是把蘋果和蘋果樹混為一談,當作只要有籽,誰都能種出果實。
⁂
場景拉回軟體開發現場。
某個關鍵系統出現難以重現的錯誤,整組人花了三天時間,翻 log、寫測試案例、嘗試收斂結果完全無解,造成問題的原因依舊躲在角落偷偷冷笑。最後找來一位老鳥協助。
這位老鳥沒有浮誇的姿態,只是靜靜坐下來,東戳西點,做著「看起來」跟其他人無異的動作。兩三個小時後,老鳥給出分析結果,並改了一個小函式,問題就解決了。
解完之後,辦公室傳來一聲聲驚呼:「哇原來是這樣啊!」、「唉,我們剛剛差一點就想到啦!」
但,真的是「差一點」嗎?
說穿了,這「差一點」可能是三年,也可能是三十年。那位老鳥不是天生知道解法,而是他經過太多類似場景,並以此培養邏輯思考,且建立一套除錯模型。對你來說是一大堆資訊的迷宮,對他來說,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圖。
問題不在於「這麼簡單也要這種價」,而在於你以為「簡單」就代表「廉價」。
業界許多專案,習慣以「工作時數」來估價,卻忽略了「決策品質」。一件事有人做三天才解決,有人三小時搞定,價值難道應該照時數計算嗎?換個角度看,那位三小時解決的人,幫你省下了兩天又二十一小時的薪資與損失,其價值難道只以三小時計算?
技術服務的價值,不在於「做了多少事」,而在於「讓多少事不用發生」。
⁂
很多人喜歡說:「你這個其實我也會啊,只是我還沒想到而已。」這句話表面上是謙虛,實際上是種傲慢。真正的問題不是「你會不會」,而是「你能不能在需要的當下,準確地做對的事」。
工具人人都有,Google 人人會用,但為什麼一樣是 Stack Overflow,有人可以解決問題,有人只會越查越亂?這中間的差別,就是經驗,就是判斷力,就是專業。
⁂
若你覺得別人報價太高,沒關係,你可以自己來。給你螺絲起子、給你扳手,你要修也行。但你得承擔所有風險。如果你願意花一整天去試、去錯、去撞牆,那很好。但別人在十分鐘內幫你繞過地雷,那是因為他踩過的雷比你見過的還多。
真正的專業不是態度問題,也不是氣場問題,而是時間換來的直覺、經驗煉成的準度、以及失敗堆疊的知識圖譜。
所以,當有人說「這東西怎麼可能值這個價」時,請回頭想想這句話:
❝ 你買的不是三個小時的工時,而是二十年的準備。❞
📌 本文由本人提供觀點與立場,透過 AI 協助撰寫初稿,經本人審閱確認後發佈。全文內容代表本人立場與主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