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'm sam
  • Home
  • C++
  • 電子報
  • 山姆何人
Sign in Subscribe
podcast

[181] Sam's Podcast v.06

  • Sam Tsai

Sam Tsai

09 Nov 2017
[181] Sam's Podcast v.06

個人播客貝塔測試中…,加上了結尾歌曲。試著針對一個主題討論,今天談的是 Google Abseil Project。

  • [180] Google's Abseil Project, Part 1
  • [160] 免費取得 Pluralsight 線上學習資源(無限暢飲三個月)
  • Music: Free Music Archive: Lee Rosevere - I'm Going for a Coffee
[266] 薪水無法反應技術能力?那就這樣做吧

[266] 薪水無法反應技術能力?那就這樣做吧

如果你已經工作一段時間,技術不差、解問題也有一套法門,卻發現薪水卡在原地,不管怎麼努力都跟不上自己的成長速度——這不是個案,而是業界常態。 我也曾經這樣想過:「我現在的貢獻,真的只有這個數字嗎?」但光靠想是不會改變什麼的。你不主動提,沒有人會幫你。不開口,只會讓錯失的時機默默拉開你與別人的差距。職涯發展講究節奏,一旦被低薪綁住太久,即使跳槽也難補回來。 所以這篇文章不是講理念,而是把我自己怎麼做、學到什麼,講給你聽。 Step 1:別急著翻桌,先確認三件事 在打算談薪水之前,先幫自己釐清以下三件事情: ❶ 你現在的角色,有可見的成果嗎? 能不能列出三件「有你做比較順、沒你就出事」的工作內容?比如說:系統穩定性明顯提升、專案交付速度變快、團隊效率提高。 ❷ 你目前的表現,有沒有被主管看見? 很多人默默做事,等加薪時才說「我一直很努力」,但主管不一定知道。你不需要自吹自擂,但要讓貢獻被看見,比如在週會簡報中明確呈現成效,或是主動更新專案進度。 ❸ 你做的事,是公司認為「
10 Aug 2025 5 min read
[265] 貼標籤不是壞事,貼錯才是

[265] 貼標籤不是壞事,貼錯才是

「不要貼我標籤。」 這句話你一定聽過,也可能親口說過。對多數人來說,「被貼標籤」是一種被簡化、被誤解、甚至被歧視的感受。貼標籤常常被當成負面詞彙,是許多社會爭議與人際衝突的來源。 但我並不這麼看。對我來說,貼標籤這件事本身沒有問題,真正讓人不舒服的,是「被貼錯標籤」。我甚至認為:標籤貼得準,人際關係才會順。 真正令人反感的不是被貼標籤,而是被誤解。 ╭ 貼標籤,其實是必要的理解機制 ╮ 人們討厭的,不是被貼標籤,而是被誤解。當我們抗拒別人「定義我們是誰」的時候,往往是因為: 我不是這樣的人,為什麼別人會這樣看我? 在社會走跳,不可能不貼標籤。當我們與一個陌生人互動時,我們下意識會從對方的穿著、談吐、語氣、背景資訊,去推斷這個人大概是怎樣的人。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運作,用來應對資訊不足的情境。這個過程,有一個更中性名詞-「人物側寫」。 在職場中,這是一種實用,甚至必要的技能。開會、協作、
03 Aug 2025 4 min read
[264] 二十年的經驗值多少錢?

[264] 二十年的經驗值多少錢?

有一台價值一千萬的機器故障,工廠請來一位資深工程師協助檢修。他什麼話都沒多說,走到機器旁邊,觀察幾分鐘,從工具箱裡拿出螺絲起子,輕輕地調整了一顆幾乎沒人注意的小螺絲。幾秒後,機器重新運轉如常。 工程師開出一張十萬元的帳單。老闆當場傻眼,大聲咆哮:「你只動了一顆螺絲耶,就要十萬?這是搶錢嗎?」 工程師冷靜地回了一句:「螺絲只值十塊,但知道哪顆該轉,值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塊。」 這個故事很多人聽過,但大多數人聽完只會笑一笑。因為他們從來不是那個開帳單的人。 我們活在一個對「產出」斤斤計較,卻對「知識累積」視而不見的社會。大多數人只看得見結果,完全不想理解過程。他們習慣用「這東西做起來很快嘛」來估價,卻忘了問「為什麼你能做得這麼快?」這就像是把蘋果和蘋果樹混為一談,當作只要有籽,誰都能種出果實。 ⁂ 場景拉回軟體開發現場。 某個關鍵系統出現難以重現的錯誤,整組人花了三天時間,翻 log、寫測試案例、嘗試收斂結果完全無解,造成問題的原因依舊躲在角落偷偷冷笑。最後找來一位老鳥協助。 這位老鳥沒有浮誇的姿態,只是靜靜坐下來,東戳西點,
01 Aug 2025 4 min read
i'm sam © 2025
Powered by Gh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