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65] 貼標籤不是壞事,貼錯才是
「不要貼我標籤。」
這句話你一定聽過,也可能親口說過。對多數人來說,「被貼標籤」是一種被簡化、被誤解、甚至被歧視的感受。貼標籤常常被當成負面詞彙,是許多社會爭議與人際衝突的來源。
但我並不這麼看。對我來說,貼標籤這件事本身沒有問題,真正讓人不舒服的,是「被貼錯標籤」。我甚至認為:標籤貼得準,人際關係才會順。
真正令人反感的不是被貼標籤,而是被誤解。
╭ 貼標籤,其實是必要的理解機制 ╮
人們討厭的,不是被貼標籤,而是被誤解。當我們抗拒別人「定義我們是誰」的時候,往往是因為: 我不是這樣的人,為什麼別人會這樣看我?
在社會走跳,不可能不貼標籤。當我們與一個陌生人互動時,我們下意識會從對方的穿著、談吐、語氣、背景資訊,去推斷這個人大概是怎樣的人。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運作,用來應對資訊不足的情境。這個過程,有一個更中性名詞-「人物側寫」。
在職場中,這是一種實用,甚至必要的技能。開會、協作、談判,若能快速理解對方的個性、風格、價值觀與偏好,往往能在避免衝突與誤解的同時,提升合作效率。這不是「以貌取人」,而是有限資源下的風險控管。
╭ 如何避免被貼錯標籤? ╮
貼標籤最常見的問題,就是「貼錯」。我們可能被誤認為沒主見、情緒化、自私、親中、冷漠、難搞,而這些誤判一旦成形,不只影響當下互動,甚至會持續影響別人對我們的期待與行為反應。
因此,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項能力:當你發現別人貼錯了你的標籤,你要懂得如何「修正」對方對你的看法。
被貼錯標籤,確實令人困擾。但與其抱怨,不如主動介入,協助對方貼對標籤。別人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,靠猜的自然容易猜錯。我認為,有三個具體方法能幫助我們減少誤解:
➀ 明確表達立場,不要模稜兩可
如果你經常說「都可以」、「沒意見」,別人自然會貼你「沒主見」的標籤。
➁ 讓言行一致,減少落差與誤會
你不能一邊說重視效率,卻常常遲到或拖延回覆,這只會讓別人覺得你言行不一。
➂ 主動釋出背景資訊,不讓別人憑空揣測
沒有人有義務從你有限的表現中,挖掘出你的動機與價值觀。你不說,別人只好亂貼。
別把「你應該懂我」當合理期待,溝通應該是主動負責任的行為。
╭ 貼標籤不是壞事,重點是動機與彈性 ╮
貼標籤本質上是個中性行為,會變成負面,是因為:
- 出於偏見而不是觀察
- 一貼就定終身、拒絕調整
- 拿來排除、壓制或貶低對方
如果你能接受標籤是「便條紙」而不是「永久貼紙」,如果你願意在互動中持續修正,更新自己對他人的理解,那麼貼標籤,其實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溝通工具。
你不需要討厭貼標籤。你需要的是,貼得準、貼得好。
而面對別人貼錯你的標籤時,與其生氣,不如主動出手,改正對方的理解,重新定義你自己。